第一点内容配资网站排名第一,我重新梳理了一下,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就是:
过节前我写了篇关于《金国兴亡》的文章,节后打算再写一篇,谈谈和金国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赵构和岳飞。
赵构与岳飞头一回碰面,时间是在1126年11月的时候。
当时金兵南侵快打到开封了,宋钦宗赵桓让康王赵构去河北,提出用“尊金军首领为皇伯”的条件,与金兵谈和。结果赵构刚到磁州(今河北邯郸磁县),就被磁州守将宗泽和当地百姓拦住不让走,随后他转道去了相州(今河南安阳),投靠了相州知州汪彦伯。
赵构作为朝廷的代表来到河北,河北的官员和百姓当然得去拜见他。
岳飞参军已有五年,眼下正在河北的军队里服役,他多次立下战功,很受上司刘浩的器重。所以刘浩去见赵构时,就把岳飞也带上了,让这个农家出身的岳飞,有机会见识到皇家的威严气派。
这次会面,赵构对岳飞印象极佳,立刻下令让他带领自己的队伍,去劝降附近的土匪吉倩。岳飞接到命令后马上行动,不久便带着吉倩及其手下的380人回到了相州。
看到眼前这丰硕的胜利成果,赵构觉得自己发现了军事奇才,高兴坏了,马上封岳飞做了承信郎。
赵构头一回跟岳飞碰面,彼此都聊得特别开心。
接下来的几年里,赵构和岳飞两人的境遇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十二月时,宋钦宗赵桓让赵构当上了河北兵马的大统帅,还让宗泽和汪彦伯做了副统帅,盼着他们能带着河北的军队去救开封。
宗泽虽率军与金军激烈交锋十三次,让金军后撤了几十里,可战术上的赢,遮不住战略上的输。还没等他们攻到开封城,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连同皇族、妃嫔、大臣们,就成了金军的阶下囚,被逼着去塞外“游玩”了。
因身为宋徽宗仅有的儿子,又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顺利招募了八万兵马,在公元1127年5月登基称帝,延续了宋朝的统治。
后来名震四方的宗泽、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这些将领,还有汪伯彦、范宗尹这些文臣,都在那几个月里带着各自的军队和地盘,纷纷投奔到赵构帐下,成了他开创基业的元老,拿到了复兴宋朝的“原始资本”。
后来,金军攻势太猛,赵构领着军队和一帮文臣武将渡过长江往南跑,在临安定下来,就此正式建立了南宋。
赵构在史书里常被看作是只求偏安的君主,可这并不能说明他从头到尾就是个没志气、没出息的皇帝。其实,赵构刚当上皇帝时地位并不稳固,对于国家大事,他或许还没形成周全的长远打算,只能边做边看。
赵构当下最要紧的事儿是啥呢?
说白了,就两种情况——
守住江南剩下的那点地盘,重新树立朝廷的威望。
赵构在处理那两件事时,岳飞如同一颗新星迅速闪耀,成了赵构最得力的帮手。
与赵构分别之后,岳飞先后投到河北宣抚使张所、都统制王彦以及开封府尹宗泽的手下做事,他跟金军打仗从来没输过,最后宗泽提拔他做了统制官,威名传遍河朔地区。
宗泽离世后,杜充接手了他的部队,岳飞随后在杜充手下做事,因屡立战功,先后被提拔为英州和陈州的刺史。
公元1129年,杜充看到金军势力太强,不敢继续待在中原,于是领着岳飞等将士渡过长江往南撤。
就这样,岳飞被时代的浪潮推着,来到了江南之地。
岳飞初至江南时,金兵正展开“搜山检海抓赵构”的大举进攻,年轻的岳飞不顾辛劳,与金兵激烈交战,才二十八岁便打出了“岳爷爷”的威名,又因“亲自率千名士兵,连战数十场皆获胜”的出色战绩,获得了宰相范宗尹的青睐。
范宗尹举荐后,岳飞又一次引起了赵构的注意,赵构看到旧日相识率军南下,心中十分高兴,当即就任命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并让他兼管泰州。
到这时候,岳飞已然是南宋军队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靖康之变”后,朝廷的核心权力瓦解了,各路豪杰趁机揭竿而起,发展成拥有数万甚至十几万兵马的强大军阀,占据州县妄图称霸。此时,尽管赵构建立了南宋,可实际上只是空有朝廷的名号,并无真正的朝廷实权。
自宣和末年时,盗匪如蜂群般四处涌现,后来那些原本去救援朝廷的军队,也常常溃散后转而沦为盗匪。
那时江北、荆湖一带盗匪越来越多,大的盗匪团伙人数多达数万,还占据了州郡,朝廷根本无法掌控。
要是继续这样,江南剩下的那片地盘肯定守不住。想保住江南这块地,就只有调动朝廷的军队,去消灭那些在州郡称霸的豪强,让所有军队都听朝廷的指挥。
赵构挑来负责剿灭匪患的主要将领,就是岳飞。
《宋史·岳飞传》里把岳飞打击土匪的整个经过都写得明明白白——
绍兴初年那会儿,张俊邀请岳飞一同去征讨李成……李成自己带着十多万兵马杀过来,岳飞和他的人马在楼子庄碰上了,把李成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还一路追杀砍了李成的大将。李成逃到蕲州,最后投降了伪齐政权。
张寇侵扰江西,张用这人也会看人脸色,岳飞写信劝他说:“我和你是老乡,南薰门、铁路步那几场仗你都清楚,现在我就在这儿,想打就出来,不想打就投降。”张用收到信后说:“真是像父亲一样的人啊。”于是就投降了。
“叛贼同伙姚达、饶青进逼建昌,岳飞派王万、徐庆前去讨伐并擒获了他们。”
“过了两年,贼首曹成带领十万多部众,从江西一路打到湖湘地区,占据了道州和贺州。朝廷任命岳飞暂时管理潭州,同时让他兼任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一职,还给了他金字牌和黄旗,让他去讨伐曹成……岳飞率军追击曹成,曹成逃到宣抚司投降,岳飞因此被授予武安军承宣使的官职,驻军在江州。”
当时虔州、吉州的盗匪联合起来,接连侵扰循、梅、广、惠、英、韶、南雄、南安、建昌、汀、邵武这些地方,皇帝于是专门下令让岳飞去平定他们。
“过了四年,他被任命兼任荆南、鄂岳州的制置使。岳飞上奏说:襄阳等六个郡是收复中原的关键,现在应该先拿下这六个郡,来消除隐患。于是,朝廷就让他兼任黄州、复州、汉阳军、德安府的制置使。岳飞渡江到江心……又收复了郢州……接着收复了随州……随后收复了襄阳。”
从这些历史资料能了解到,岳飞到处去剿灭土匪、平定叛乱,江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这些地方他都去过,打起仗来从没输过,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为赵构稳住江南的半壁江山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要是把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些老牌将领比作赵构的顶梁柱,那岳飞这个后起之将,就是赵构开疆拓土的利刃。
靠着这份战功,1134年时,岳飞升为了清远军节度使和湖北路荆襄潭州的制置使,他不仅有了荆襄六郡作为自己的地盘,还成了南宋最年轻的节度使,当时人都说:“自从过江以来,众将领中还没有像岳飞这么年轻就得到节度使封号的。”
此刻,岳飞是赵构亲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大将,赵构则是岳飞最为信赖的恩人与君主,他们在临安和襄阳两地,建立了无比紧密的朝廷与地方之间的联系。
岳飞把土匪打得落荒而逃,为赵构守住了江南的半边天下,可“让朝廷威风再起”这事儿,才做到一半。
由于朝堂之外的匪患头目们已难成大患,可赵构对军事一窍不通,无法亲自领兵平定匪患,这让他在军中难以树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反倒是朝廷里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在平乱过程中势力愈发强盛。
如此,赵构要彻底重建朝廷威望,最后一步就是收回各地将领的兵权,让朝廷的宰相和枢密院来统一指挥各路军队。
但眼下金军在江北一直盯着,各个重要军事据点都得有大将守着,赵构想收回兵权,没法一下子就办成。
在这种情形下,一个原本不成问题的事儿冒了出来,是守着本钱稳妥,还是大胆去开拓新路?
保本其实就是想跟金国以长江为界,各自治理一方。
出兵北进就是去北伐,目的是重新夺回宋朝的全部领土。
这个问题让人难以抉择的点在于——
与金国以江为界分地而治,或许能暂时避开外部的麻烦,接着再把那些藩镇将领的兵权收回来,可问题是,金国和那些藩镇将领不一定肯坐下来谈和。
出兵北伐虽能成就伟大功绩,可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镇将领里,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出个像司马懿、赵匡胤那样的人。要是不把藩镇将领的兵权收回来,就算北伐打赢了,这天下也不一定就归赵构所有。既然这天下都不一定是赵构的,那收复中原这事儿,跟赵构又有多大关联呢?
因为这样的想法,赵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法在两个选项里做出最终决定。
不过,日子一天天过去,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秦桧主张的“求和”策略,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靖康之变"期间,秦桧被金国军队抓到五国城,安排在元帅左监军完颜昌手下听差。1130年完颜昌率军攻打宋朝时,秦桧带着妻子王氏和几个随从,趁行军到淮阴时偷偷跑掉,辗转渡海返回宋朝。
到了临安,秦桧对赵构说:“要想天下安稳,就得让南方归南、北方归北”——咱把长江以北的地盘舍了吧。没了地盘就不用打仗,不打仗天下就太平啦。
第二年,赵构让秦桧当上了尚书右仆射等要职,还兼管枢密院,这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军委副主席,军政大权都由他一人掌握。
这时候,赵构或许还没完全接受秦桧那套求和的方案,他将军政大权交给秦桧,更像是留了个后手,让秦桧当个执行求和方案的棋子,等以后形势清楚了,再考虑到底是选岳飞这些大将的北伐之路,还是秦桧他们的求和之路。
如此这般,赵构一等便是好几年。
当岳飞成功平定匪患,南宋境内已没有能称霸一方的豪强,只剩下地方大将还具备挑战朝廷的实力时,赵构明白,不能再放任这些地方大将的势力继续扩张了。
最终,赵构还是拿定了主意,决定走秦桧提出的求和这条路。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赵构得让那些藩镇的大将们和金军打一场有节制的仗,赢得些军事上的优势,好让金国愿意坐下来和南宋谈判。要是谈判成了,那些藩镇大将也就没必要再留在外面打仗,可以顺利调回京城了。
只有走到这一步,重新树立朝廷的威望,才算大功告成。
也就是说,赵构想通过打仗来推动和平谈判。
岳飞身为南宋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的将领,自然成了赵构推行“以打仗来推动议和”策略中的关键人物。
说实话,赵构确实有那么点贤明君主的风范。
他在给南宋大臣们发布的诏书中讲道:“我每次下朝后,押班及以下的官员来汇报事情,我都会整理好衣冠,重新坐好认真听,从不跟他们过分亲近。而且我生性就不爱和女人们长时间待在一起,大多时候是坐在大殿旁边的小屋子里,除了笔墨纸砚,不摆其他东西,静静思考国家大事,或者翻看大臣们上奏的奏章。”
历代皇帝中,能做到勤劳理政、约束自己、克制私欲的,真是少之又少。
刘光世在驻扎的地方瞧见干枯的秸秆上竟长出了穗子,觉得这是吉祥的好兆头,于是就把这东西送到了临安。可赵构却下诏书责备刘光世说:“只有年成丰收,百姓不缺吃的,朝廷有贤能的大臣辅佐,军队里有十万精锐骑兵,这才算得上是祥瑞,其他的都不值得相信。”
赵构心里明白,啥是虚的名声,啥是实在的好处。
赵构对岳飞也是相当宽厚。
岳飞从小就爱喝酒,在洪州驻守时,他和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一起喝酒,结果岳飞喝得烂醉如泥,差点把赵秉渊给打死。这事儿一出,从宰相到地方官员,都纷纷上书指责岳飞,说他太过骄纵、蛮横。
但赵构并未对岳飞施以惩处,只是让他戒掉酒,以后不能再因喝酒耽误事情。
岳飞十分顺从,让戒掉什么马上就能戒掉。
岳飞甚至提议让建国公赵昚当皇位继承人,赵构也没发火,只是说军人别掺和朝廷里的皇位继承事儿,劝岳飞别卷进皇室选继承人的事儿里。后来,赵构怕岳飞心里不痛快,还特地派人去劝慰他。
这段时间里,赵构和岳飞可说是君明臣贤的典型代表。
可随着赵构越来越倾向于走议和这条路,他和岳飞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路线上的矛盾。
1138年那会儿,金国提出把陕西、河南两地划给南宋,双方就此停战讲和。赵构和秦桧听了乐坏了,心想不用打一场小仗就能达成和议,还能白得两个省的地盘,这真是老天爷都在帮忙啊。
岳飞却上奏道:“金国人不可轻信,和谈协议靠不住,宰相谋划国家大事若不周全,恐怕会遭后人耻笑。”
秦桧一看到岳飞写的文字,顿时火冒三丈,赵构也觉得岳飞根本不懂自己的苦心。
第二年,金国让出土地并撤军,赵构和秦桧高兴得不得了。可就在那一年,金国发生了政变,主张求和的鲁王完颜昌那派失了势,主张攻打南方的越王完颜宗弼当上了都元帅,掌控了金国的军政大权。
在这种局势下,和平协议成了一纸空文,赵构若想求和,还得按之前定好的“用打仗来推动和谈”的办法来行事。
1140年时,完颜宗弼带领军队往南进攻,宋金之间又燃起了战火,宋军展开了顽强的抗争——
宗弼率军到顺昌……士兵们拼死作战,冲进敌阵,用刀斧猛砍,甚至有人徒手与敌人搏斗,一同掉进壕沟里,金兵大败,被杀的有五千人,尸体遍地都是。
郑建充等人率领鄜延、环庆两地的军队,在醴州对金军发起进攻,将金军打败,重新夺回了醴州。
刘光世率军前往和州。
王彦在青溪岭与金人交战,成功击退了他们。
孙显在陈州和蔡州之间的地方与金军交战,最终打败了他们。
田晟在泾州和金兵打了一仗,把金兵打输了。
韩世忠派统制官王胜带领背嵬军将领成闵去北伐,在淮阳军南边二十里处碰上了金兵,双方在水路上来回交战,最终把金兵逼进了沂水,金兵死了很多人,还抢了他们两百艘船。
韩世忠下令让辛命率领统制官王升、王权等人去攻打海州,最终成功攻克。
张俊到过亳州这个地方。
从淮河一路打到陇西,这么长的战线上,宋军打胜仗的次数比打败仗多得多,让金军吃了不少大亏。
取得最大胜利成果的当属岳飞。
岳飞带领军队从武昌周边启程,接连拿下颍昌府、淮宁府、西京河南府这些重要军事据点,到了7月,又在郾城把完颜宗弼的铁浮图打得落花流水,一路推进到朱仙镇,距离开封仅四十五里。岳飞还让梁兴带兵渡过黄河,前往绛州(山西新绛)与两河的英雄豪杰取得联系,构建起南北合力进攻开封、一举收复中原的战略布局。
看到这般大好形势,岳飞豪情满怀地讲道:“咱们一路打到黄龙府,到时候和大家痛痛快快喝一场!”——等大功告成了,那禁酒的规矩就先放一边啦。
铁浮图被打败后,完颜宗弼痛心地说:“从海上起兵以来,都是靠这些马才打胜仗,现在全完了。”说完便打算舍弃开封,返回塞北。
可就在胜利不断传来的紧要关头,赵构和秦桧却下令让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杨沂中这些人停战收兵,紧接着在同一天里,连续给岳飞发了十二道命令他撤军的金牌。
这是啥原因呢?
赵构担忧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镇大将,万一打了胜仗,会心生异志,想要取代他的位置。秦桧则忧虑藩镇大将收复了失地、树立了威望后,会因“主战”成功而回朝,抢了他的宰相宝座,还有政治上的发言权。
淮河至陇西一带,宋军取得了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把金军打得又痛又怕,这充分展现了宋军的实力,也让赵构和秦桧变得极具联合抗敌的价值。
在这种情形下,若能让藩镇的将领们撤军,赵构和秦桧就能跟金国谈和,好守住现有的地盘和手中的权势。
也就是说,岳飞他们拼死拼活打了一场后,赵构和秦桧想要的战略效果已经到手,接下来就能稳稳当当地实施“用打仗来推动和谈”的策略了。
岳飞心里当然明白这一点,他悲愤地喊出“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随后就从郾城撤军,返回武昌,之前收复的城池又落入了金国手中。
经过这件事,一心想收复中原的岳飞,对一心求和保权的赵构完全心灰意冷了。
5、
1141年4月,宋和金已经停战,淮河到陇西一带大体上没有战争发生,此时给事中范同向秦桧提议:“撤销各地藩镇的帅府,让藩镇的大将们都到枢密院去任职。”
秦桧听了范同出的主意后,便将这个主意上报给了赵构。
赵构瞧完之后,拿起笔写了个“同意”的“准”字。
到这时,收回地方藩镇大将手里的兵权,终于被正式提上日程。没过几天,赵构借着论功行赏的由头,把韩世忠、张俊、岳飞召到临安,接着不由分说地任命韩世忠和张俊担任枢密使,岳飞担任枢密副使。
这招声东击西之计,一下就把三位将领的指挥权给拿掉了。
接着,赵构正式颁布诏令:“撤销宣抚司,以后出兵打仗,得临时听皇上旨意行事。各司统制官及其下属,官衔前都加上‘御前’二字,并照旧驻守原地。将来要调动军队,得由三省和枢密院按皇上旨意来办理。还命令统制官等人按职位高低轮流进宫觐见。”
一份轻飘飘的圣旨,就让地方军权归了朝廷,还定下了调兵遣将的规矩。
这样处理,虽不能讲是错的,但至少是合了赵构自己的实际好处。
面对这一连串的变故,那些被夺了兵权的大将们,反应各不相同。
张俊身为军中官员,对政治风向极为敏锐,很早就看出赵构有意收回兵权,所以他大力支持议和,还第一个进京交出兵权。赵构为表彰张俊,便借秦桧之口,许下让他“负责枢密院事务”的诺言。
韩世忠对议和这事儿打心底里不赞同,可他也不想跟赵构闹掰。兵权被收走后,他嘟囔了几句不满的话,随后就大门一关谁也不见,再也不提打仗那些事儿,天天领着家里仆人在西湖上划船,喝酒听曲儿。
说起刘光世,他这人带兵太宽松,没啥收复失地的志向,原本就没啥大的抱负和谋略。再加上他跟着皇帝打天下有功,又多年辛苦效力,已经当上了太保、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还封了雍国公,早就知足了,不想再争功劳、抢权力了。
这三个人,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至少在赵构眼里,他们是支持议和、支持削弱藩镇势力的,愿意服从赵构的领导,也愿意为了朝廷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好处。
只有岳飞,从郾城撤军回来后就老是显露出不满情绪,做了枢密副使后,还常常跟同事们聊起收复中原的事,对议和政策很不以为然——“一心只想恢复中原,坚决不随声附和议和”。
赵构觉得,岳飞不赞成议和,就等于不赞成削减藩镇势力;一心想着收复中原,就意味着不肯交出兵权。这两点凑在一起,虽说不能给他扣上“不拥护赵构当皇帝”的帽子,但至少是赵构重建朝廷威望的一大阻碍。
恰在此时,完颜宗弼派人给秦桧带话:“你天天求着议和,可岳飞正谋划收复河北之地,必须先杀了岳飞,才能议和。”
完颜宗弼会这样说,实际上是被岳飞打得有了心理畏惧。
他担心南宋表面谈和,暗地里却留着岳飞当后手,等哪天南宋内部矛盾解决了,打算出兵北伐、夺回失地时,再把岳飞派上用场。因此,完颜宗弼眼下不敢跟南宋开战,虽同意和谈,但条件是南宋必须杀掉岳飞以表诚意。
完颜宗弼的建议,恰好说中了秦桧的心思,在赵构对“杀岳飞保朝廷安稳”和“留岳飞让朝廷变弱”犹豫不决时,让他最终拿定了主意。
就在这样的局势下,同年的12月里,岳飞在大理寺被赐下毒酒而死,死时才39岁。
1142年的时候,宋朝和金朝达成了和平协议,双方定下以淮河和大散关作为分界线。接着,赵构写了一篇开头是“臣赵构说”的表文呈给金国,金国则派来使者到临安,正式封赵构为皇帝,国号还是宋,并让宋朝永远做金朝的守护屏障。
主持议和事宜的秦桧,被提拔为太师,还获封魏国公爵位。
主张议和并赞成削减藩王权力的张俊,被晋升为清河郡王,韩世忠则被加封为咸安郡王,而刘光世因已离世且无太大贡献,故未获追封。
倘若岳飞没有坚决地挥师北伐中原,而是选择拥护赵构的求和主张,协助赵构削弱地方势力、重建朝廷威望,那么他本可以不必丧命,还能像韩世忠、张俊那样,成为南宋最年轻的封王者,尽享荣华富贵。
在历史的关键转折时刻,岳飞把国家大义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而赵构、秦桧、韩世忠、张俊这些人却都只顾着自己的私利。
从眼前利益来说,赵构保住了半数江山,秦桧攥住了相位和政治上的发言权,而岳飞却赔上了最珍贵的性命。
岳飞最后没能成功,而赵构与秦桧却达成了他们的目的。
从长远角度看,岳飞的做法深得民心,他将自身精神、身躯与故土紧密相连,即便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反观赵构,却遗臭万年,秦桧则永远跪在西湖边赎罪。
岳飞成了胜利者,而赵构和秦桧则成了失败者。
赵构与秦桧在当下得了利,却在历史长河中遭人唾弃;岳飞在现实里吃了亏,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名。
说到底,为公的人能流芳百世,自私的人只能得意一时。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配资网站排名第一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股票配资手机版APP入口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