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的一天,第三野战军刚刚整编完成,结束了江北的大战,又迎来了编制调整的好消息。粟裕本来应该挺高兴的,可他脸上却仿佛罩着一层乌云,看起来心情不太佳。
让粟司令不太舒服的,正是那份兵团干部的名单。
三野新组建了四个兵团,四位兵团长各自是:七兵团的王建安,八兵团的陈士榘,九兵团的宋时轮,还有十兵团的叶飞。
这个名单,跟粟裕的预想差得挺远,或者说,跟老华野那些将士们实际的战斗水平比起来,还差得挺远。
华野时期,最具战斗力的几支主力部队,分别是叶飞一纵、陶勇四纵、王必成六纵、许世友九纵和王建安八纵。笔者认为,这些纵队都不分先后,都是顶尖的主力力量。而再往下的,则是以擅长阻击战出名的宋时轮十纵、韦国清二纵、何以祥三纵等等。
不过,大家都发现,四大兵团的司令员,并没有选择那些最厉害的几个纵队司令来担任领导职位。
这就挺尴尬了。
我们来瞧瞧别的几支野战军的状况吧。
一野有两个本地的兵团,分别由王震和许光达指挥。这两位都是一野最顶尖的纵队司令员。还有外援的两个兵团,十八兵团由原徐向前的部下周士第担任,十九兵团由杨得志指挥。周士第的指挥水平非常高,可以说接近将军级别;而杨得志,过去在八路军时期带着115师,手下林聂的猛将不计其数,他自己也算得上是一流的猛将,表现相当出众。
二野有三个兵团,三兵团由陈锡联指挥,四兵团由陈赓大将掌舵,五兵团则由杨勇担任司令。陈锡联和陈赓、陈再道合称中野“三陈”,都是一把好手,猛将加智将,水平一等一。杨勇则和杨得志、杨成武一起,被叫做“”三杨“”,后来还升到副总长,能力和那两位杨比拼也不落下风。
四野有四个兵团,十二兵团由萧劲光大将掌舵,无论能力还是资历,都是四野里屈指可数的佼佼者;十三兵团由程子华指挥,他曾经和徐海东一同领导红二十五军,善于独挡一面,勇猛非常;十四兵团由刘亚楼司令,他是林罗的智囊,也是各大野战军参谋长中的典范;十五兵团由邓华担任司令,擅打巧巧战,头脑灵活,智谋过人。
起初华北野战军有三大兵团,后来十八、十九两个划给了一野,剩下的就只剩下一个二十兵团了。这个兵团的司令员就是三杨里的杨成武,他在红军时期曾是红四团的政委,还当过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的司令,绰号白袍小将,是聂帅麾下的扛把子将军。
一比较下来,问题就更突出。其他野战军的兵团司令,指挥能力都没得说,在整个野战军体系里,没有人能跟他们比。
为什么偏偏轮到三野的兵团司令,没有挑最厉害的呢?
当然不是说陈、宋、王、叶这四位不好。
咱们就随便瞧瞧这四位兵团司令的情况罢了。
王建安这家伙,是四大兵团的司令里头,没人敢说啥的,绝对稳赢的那一位。
王建安是七兵团的司令员,出身红四方面军。抗战期间,他从抗大毕业后,先到了山东,跟随四方面军领导徐向前指挥。徐帅调回延安后,王建安继续在罗硕手下任职,一直担任鲁中军区的司令。这个家伙算是起步挺不错,干得越久,好像气势有点下滑的迹象。刚开始时,他是山东纵队兼山东军区的副司令,级别也不低。但后来,115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罗帅带着115师的干部成为山东部队的主要力量,这让王建安从军区领导的位置跌到鲁中军区司令。
不过,王建安态度挺实在,干活也肯干,不会因为职位或者待遇的变动就闹别扭。鲁中的部队在他带领下逐步壮大,等到华野成立后,组建成了八纵,从鲁南一路打到莱芜,再到孟良崮,转战河南,攻占洛阳和开封,在豫东地区拼死拼活,都是八纵的主力军。每次攻坚抢险,八纵的身影都少不了。
光凭这些事情,不能说王建安就比其他主力纵队的司令更有实力或者没有争议,不过接下来的表现,隐隐也反映出中央对他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1948年7月,豫东战役一结束,中央就调王建安到华北一兵团担任副司令,帮着徐向前打山西。各位得留意,虽然这叫华北一兵团,名字上是兵团,但因为有徐导的把关,一般都当作一种小版的战略方面军来对待。到了那边当兵团副司令,隐隐就具备了后来野战军兵团司令的规格了。
叶飞这家伙自然没啥争议的地方。在华野的13个纵队司令中,他算是跟粟裕走得最久的那一个。大伙儿都知道,长征的时候叶飞还留在江南搞游击战。到1935年10月,他和粟裕开始一起作战,两人关系真不错,志趣相投,自打那会儿起,生死革命的兄弟情就已经深厚了。
新四军成立后,叶飞起初是在粟裕担任副指挥的苏北指挥部担任纵队司令。皖南事变之后,他又在粟裕麾下的新四军一师担任副师长,同时兼任第一旅旅长。在黄桥决战和挺进苏浙的战斗中,叶飞在粟裕的指挥下逐步成长,战斗经验也越发丰富,能力也变得更强。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叶飞发生了个小插曲,这也让他和粟裕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信赖更加深厚。那时,叶飞带着新四军一纵扩充到 山东部队,一到山东,他以前那种灵活机动的战术风格就不太合适了,再也没能在山东打出像新四军时期那样的胜仗。后来,华中和山东合并成立华野,叶飞又回到粟裕的麾下作战。第一次在宿北作战,就歼灭了国军整编69师,叶飞这才重新感受到那种将帅之间珍贵的默契和理解。一纵逐渐变成了华野的头牌主力。
陈士榘被任命为兵团司令员,虽然在指挥方面没有什么大毛病,但细细查阅华野的历史,还是能发现一些特别的地方。陈上将的作战能力,那可是真没话说的,115师那阵子,他是林罗的参谋长,到了山野时期,又帮陈毅当参谋长,基本功底打得挺扎实的。
那会儿我军高层的参谋长,通常偏向挑选有黄埔背景的人,陈上将倒没有这方面的经历。能担任参谋长,可能跟他善于思考、思路较为清晰有关,毕竟这也是参谋长岗位上的一些特质。可惜在山野时期,陈士榘表现得似乎不太理想。1946年底宿北战役,这是华野遭遇的第一个大规模、敌人实力较强的战役,粟裕在整体战术布局、分割包围和歼灭一路的调度上,完全没问题,但临战兵力调配就出了点纰漏。叶飞一纵奉命去插入,拆散重整的11师和69师,可一部分部队被隔在胡琏重整的11师后面,有被全歼的危险。叶飞坚持要求指挥部派部队增援,但不知怎的,被前线指挥拒绝,差点跟前线指挥通话时扯起来。
到了1947年七月,调兵遣将,陈士榘被命令指挥三、八、十纵队去攻打鲁西南,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参谋长职位,变身为兵团的司令员。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我军受到国军的影响,参谋长的位置往往略低于基层的主官。陈士榘的这个任命,毫无疑问算是个晋升,但换个角度想,会不会是粟裕主动谋划的,想找个能干的参谋长呢?直到1948年4月,张震才出任华野副参谋长,成了粟裕真正心头肉似的指挥助手,应该能看出背后有点儿藏着的线索。
淮海战役结束后,陈士榘正式担任八兵团司令员,击败了当时几位实力差不多的老纵队司令,而之前的缺位则由张震接替。陈上将从正式的职位上得到了提拔,和四野参谋长刘亚楼一样都转了岗位,这说明中央和方面军都认可信赖他,准备让他担重任。不过,有意思的是,沪宁杭解放以后,八兵团的番号被撤销,兵团机关与华东军政大学合并,陈上将也转任了校长。虽然这所学校级别挺高,却从战斗一线的指挥员转到学校任职,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呢?明眼人都清楚,我也不多说了。
再说说宋时轮,宋上将也是我军一员战功显著、战斗力强悍的老将。尤其他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资历深得很,在华野那些纵队司令里,除了许世友,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他。宋上将带领的十纵,以擅长阻击战出名,有句话说“排炮不动,必是十纵”,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少战功。咱们得客观地看,十纵在阻击战方面确实做得挺好的,每个野战军都少不了这样的部队。
不过,在野战军里,毕竟攻击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否则怎么能拿下战役?十纵这种擅长阻击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成为一线主力。再说,就在评价宋时轮将军的指挥水平时,特别跟叶飞、陶勇、王必成、许世友、王建安这些猛将一比,就能看出差距来了。人家那几位攻守都挺均衡,没有啥明显短板,一眼就能看出点门道。
宋上将担任九兵团司令员这事儿,没有啥大毛病,中央对他也挺信任的,只是比起来,总有更优秀的人选可以挑选,难免让人觉得还是有点余味在里面。
粟裕比较认可的几位里,除了前面说的叶飞之外,还有四纵的司令员陶勇、六纵的司令员王必成,以及九纵司令员后来担任山东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
先来说说陶勇吧,四纵归华野指挥,是歼敌最多的部队之一。这位陶勇,属于那种非常彪悍、爱冲在前线的猛将,好比那三大虎将中的叶飞和王必成,陶勇身上那种威烈迅猛的气势特别明显。值得一提的是,陶勇有个挺奇特的经历——他起初在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转到红一方面军,之后在河西作战时又回到红四,一直在徐帅手下奋战。抗战期间,他毕业于抗大战争学院,被派往新四军工作。
粟裕对陶勇没有因为系统背景的问题而存有成见,一察觉到这个人是一位难得的勇将,立马就把他收为心腹重点培养。在新四军重建之后的一师里,叶飞担任一旅旅长,而陶勇则是三旅的旅长,两人都是非常铁杆的部下。
粟裕对人,一旦接近就完全敞开,不靠近就不理睬。他的用兵之道,全部交给了陶勇。比如黄桥决战对韩德勤,陶勇在粟裕的指挥下打得特别出色。还帮陶勇改了名字,从张道庸变成陶勇。还为他介绍对象,主持婚礼,像大哥照顾弟弟那样照料着他。粟裕忠诚直率,不隐瞒自己的想法,也把这种性格传给了陶勇,只是那种宽厚仁恕、柔弱的作风,陶勇没有全盘接受。他太刚直,后来也难以保护自己的名声和善终,可能是因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吧。
新四军北上的时候,除了宿北战役没啥参与,陶勇带着四纵参加了所有的重要战役。在围攻孟良崮的主力部队里,也有陶勇的一份。实话实说,陶勇的指挥水平和叶飞差不了多少,谁也比不过谁,实力大致相当。
要是粟裕想帮老新四将领争个面子,陶勇比宋时轮、陈士榘、王建安差不了几分吧?说他比不过也不太合适,不过至少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打个平手,也算是有一拼的实力了。
六纵司令王必成和陶勇差不多,起初都是在红四军,后来加入新四军后,因为战斗力特别强,被人称作王老虎,粟裕也想指点他一番。在新四军重建的时候,王必成被任命为一师二旅的旅长。
到这个地步,大家应该能明白粟裕到底有多喜欢叶、王、陶这三位旅长了吧!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华野最厉害的三大纵队?为什么每次大规模战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原因也就那么几个:他们对粟裕感情特别深,了解粟裕的战法最透彻,战场上对他的意图反应最快、执行也最到位。
王必成唯一的遗憾,就是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二打涟水,跟张灵甫带的整编七十四师硬碰硬,伤亡还挺大,而且涟水城也被敌人攻陷了。但得说,解放战争早期华东的战场上,除了粟裕在苏中占了上风之外,山东地区的部队被王耀武打得挺吃力,陈毅和薛岳在津浦路大战,也遭遇不少挫折。涟水的败仗,从根本上讲,国民党军整体的装备水平和部队素质在各个战场都比解放军要强一些,除非是像粟裕那样指挥得出神入化,否则吃亏也是正常的。这大势所趋,也不能怪谁一两个人。
许世友这个人,性格比粟裕和陶勇那一伙要偏硬一些,个性比较强,脾气也有点火爆,但他在军事指挥上,特别是在实战经验和胆识方面,还是非常出色的。虽然粟裕和陶勇可能更喜欢合作、沟通,但许世友的果断和刚劲,恰恰是担任兵团司令需要的那份刚强和决断力。再说,他在战场上有过不少成功的记录,指挥能力也经过多次战役的淬炼,被认为是能带领大规模部队冲锋陷阵、完成复杂任务的理想人选。而且,他的领导风格能激发士气,带领部队坚持到底,所以,尽管性格有些火爆,但在那个关键时期,还是被视为合适的兵团司令人选。
关于粟许之间的事情,确实有不少话题在外面传,说起来也挺热闹。比如,有人提到孟良崮战役时摔电话这事儿,具体细节也不好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许世友对陈粟的指挥持怀疑态度。在官方出版的《陈毅传》上也有提到这事,陈毅是强行压服了他们。第二个话题就是济南战役的用兵策略了,粟裕主张以援兵为重,把大部分兵力放在鲁西南,准备阻挡和歼灭杜聿明来援的部队,只留下14万人负责攻城。许世友当时就直接给中央打电话,请求改变部署,但被毛主席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强调攻济南的一切任务都要听粟裕指挥。
不过,也不能就此说粟许之间有矛盾。实际上,许世友上将和华野的将帅们,感情都挺深的,包括粟裕,以及陶勇、王联璧和叶剑英那一帮。有些细节就不好多说了,大家可以去看看陶勇将军的传记。当时战场上风雨交加,许世友挺身而出,想把陶勇拉回南京去养伤。这种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生死之交,确实是毫无疑问的。
粟裕非常信任许世友将军的指挥水平。1947年七月份,把东线的二七两个纵队全部交给许世友打仗,谭震林以副政委的身份过去,差不多就是坐镇指挥的意思。后来胶东的战役,以及解放鲁中,都是许世友一人担起大梁,没有派人去帮忙,反倒还把善于组织调度,又曾被许世友请过当纵队司令的张震,要他离开,正好说明粟裕对许世友的指挥能力是相当放心了。
在济南战役时,选择的一线指挥员,毛主席亲自点将,让许世友赶紧结束休养,迅速上岗,难道华野其他的纵队司令就不能用吗?难不成从山西紧急调回山东的王建安就不够用吗?其实都行,但用上许世友更让人觉得踏实。这正是国难当头时,能够想到的好将军嘛。
你说这事,为什么没有让许世友上将当兵团司令呢?其实也挺有讲究的,毕竟兵团的指挥权可是大事,他担任这职务,责任也更重。可能是考虑到许老总一线作战经验丰富,能更好地把指挥权集中在核心战斗部队上,确保战局顺利。同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更适合在战场一线,而不是担任兵团的整体协调。总之,这样安排,也算是考虑到实际需要和他的专长吧。
原因可没有几句话能说得清楚。最直接的原因是许世友腿伤挺严重,不能跟着部队南下去打淮海战役,就被叫回胶东养伤了。所以,当三野整编的时候,也没给他安排啥要紧的职务。再说了,兵团级的机构不像纵队那样是基础作战单位,更多是临时指挥的性质,所以也没有授予他更重要的责任。
另一重原因,许世友将军留镇山东,坊间有传言,视渡江后战况如何,若兵力不敷所用,将把山东剩余地方部队再升级为主力,组成新的兵团,由许世友出任兵团司令。大家看看三野和四野的兵团序列就会发现,三野是七、八、九、十,四野则从十二开始,十三、十四、十五兵团,中间缺了一个十一兵团的番号。
后来渡江之后百万雄师席卷南下,已无再组野战兵团的必要,因此便搁置下来。
这个传言没有可靠的官方资料,不过从后来许世友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来看,中央仍对许上将寄予厚望,或许当年真有这样的考虑。
种种原因综合发挥作用,导致陶王许三位都没有入选兵团司令。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小事,兵团级领导,是后来1955年大授衔评定上将军衔的最重要参考,许上将功高望重,自然没受影响,据传最早还被列入大将名单。而陶勇、王必成两位只授中将正规配资平台app,陶将军更是如彼结局,非常非常可惜,可惜无已啊!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股票配资手机版APP入口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