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在“俄界会议”后做出了决定,毅然挥师北上。红一方面军经过长时间的艰难跋涉,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四川西北的班佑、阿西一带。红军准备通过“腊子口”继续北上,前往甘肃。
“腊子口”是四川通往甘肃南部的唯一通道,也是一处险要的关隘。这里的地势极为险峻,峡谷深邃,中间有一条湍急的河流。当时的当地人常说:“人过腊子口,如过老虎口。”可见,要通过这条路,几乎等同于在险境中冒险。红军若要从这里通过,面临的艰险可想而知。然而,更大的困难并不是自然的天险,而是红一方面军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缺乏物资和食物的困境,战斗力大幅下降,士兵们体力透支,状态极为糟糕。
蒋介石得知红军的北上计划后,立即决定趁红军疲惫不堪之时,在“腊子口”设下埋伏,准备消灭红军。他还向驻扎在当地的藏族土司杨积庆下达了命令,要求他固守腊子口,同时从后方夹击红军。蒋介石要求杨积庆要进行“坚壁清野”——即加强防御,将能够搬走的粮食和物资运走,不能带走的则一律摧毁,不给敌人留下任何补给。这样一来,红军将无法在周围地区获得补给,作战胜算自然就更大。
展开剩余78%然而,蒋介石并没有料到,他的“坚壁清野”命令很快就传到了红一方面军的耳中。这个消息是由杨积庆本人传递的,因为他正是负责向蒋介石传达命令的人。事实上,杨积庆不仅没有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反而在红军经过“腊子口”时,主动帮助红军。杨积庆不仅慷慨地提供了粮食,还打开了自己的粮仓,将四十多万斤粮食和三千斤酥油送给了红军。尽管红军最终只取了粮食,没有接受酥油,但这一举动足以证明杨积庆的非凡胆略和远见。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杨积庆在红军长征经过“腊子口”时,曾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出资提供帮助,支持红军北上。这位慷慨的土司,后来也因这一举动在一九三七年被地方军阀发动兵变所杀害。值得一提的是,红军当时处于政治和军事的低谷,很多地方的人都选择与其为敌,而杨积庆却主动站出来支持红军,实属难能可贵。
如林伯渠所说,杨积庆是拥有五百多年历史、传承了十九代的封建土司。如此一位家族历史深厚的人,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红军呢?他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与其依赖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他选择帮助红军,选择了站在历史的正确一方。
一九九四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追认杨积庆为革命烈士。四年后,当地政府又为他建立了纪念馆,以纪念他为红军长征作出的巨大贡献。走进这座纪念馆,解说员会向游客们详细讲述杨积庆一生的光荣事迹。
杨积庆出生于1889年,藏族名为罗桑丹增南杰道吉。他从13岁起便继位为土司,治理地方长达35年。杨积庆的先祖自明朝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起便受封于卓尼,经过十九代传承,家族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杨积庆聪明机智,精通汉藏双语,且非常热爱摄影。虽然他一生从未离开过甘南,但他通过阅读报纸和收听收音机了解了很多国内外大事,深知国家局势。
杨积庆与许多共产党人士有过接触,逐渐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22年,他在藏区创办了一所现代小学,旨在为自己管辖下的10万藏民教授新知识。记者范长江在一九三五年曾经过卓尼,与杨积庆见过面。他曾说,杨积庆“经常读报,对国内政局和中日关系了解非常透彻。”
当红一方面军在九月到达腊子口时,杨积庆知道红军的北上目标是抗日。他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已经相当疏远,蒋介石的“改土归流”政策让他感到威胁,因为这意味着他可能失去对土司权力的控制。再加上地方军阀和土匪不断侵犯,他希望通过支持红军来为自己和家族寻找一条出路。
在红军到达腊子口时,杨积庆向他们提供了20万斤粮食,其中大部分是小麦。小麦在青藏高原非常珍贵,能从杨积庆那里得到这批粮食实属难得。红军通过腊子口时,原本有一座桥被国民党破坏,但杨积庆特意修复了这座桥,方便红军通过。
一九三六年,红二、红四方面军经过腊子口时,杨积庆再次提供了20万斤粮食,并且主动为红军提供帮助。他不仅给红军送上了粮食,还赠送了马匹和羊羔,甚至亲自担任了红军的向导。
然而,杨积庆的善举并未得到长久的回报。1937年,地方军阀鲁大昌联合其他势力发动兵变,暗中枪杀了杨积庆和他的家人。这一悲剧震惊了当地藏民,大家纷纷表示愤怒和痛惜。
杨积庆的遗志没有就此消失。他的儿子杨复兴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并在1949年带领卓尼人民起义,为当地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杨积庆的一生充满了智慧、远见和勇气。他的支持红军的行动,虽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正规配资十大排名,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杨积庆被誉为“红色土司”,他无畏的精神和忠诚的信念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发布于:天津市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股票配资手机版APP入口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