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理财APP,美债收益率又在跳。刷外贸新闻,总有人抱怨订单少了。就连换点美元准备海淘正规配资十大排名,都能察觉汇率比上周贵了不少。这些看似零散的变化,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源头——美联储那场还没结束的"内斗"。
10月31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3.75%-4.00%,看起来是个常规操作。但投票结果却透着不寻常:10票赞成,2票反对。更离谱的是,这两票反对的理由完全相反,一个嫌降得太少,主张应该降50个基点;另一个觉得根本不该降,应该维持原样。这种"双向反对"的情况,过去40年里只出现过五次,上一次还是2019年9月的事。
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罕见地承认,内部存在"强烈分歧"。他用了个比喻:"在大雾中应该怎样开车?当然是减速。"问题是,现在美联储内部连该往哪个方向减速都没达成一致。12月到底降不降息,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正让全球市场陷入焦虑。
市场已经先"慌"了
美联储的犹豫还没落地,市场早就坐不住了。最直观的反应出现在美债市场,最近一个月1年期美债收益率上蹿下跳,波动幅度超过0.3个百分点。别小看这个数字,对跨国企业来说,短短几天的利率波动,可能让一笔千万级的融资成本凭空多出几十万。
做跨境电商的从业者最近普遍犯愁。主营家电、家居产品出口美国的商家,原本核算好的利润空间,正被突然走强的美元一点点啃掉。有人算过账,之前换汇1美元兑7.2元人民币,现在已经涨到7.35,一批价值百万美元的货物,光换汇环节就多花了十几万。
银行理财经理小李最近感触很深,来咨询的客户几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要不要把手里的外币理财换成人民币?这种犹豫完全源于市场的反复无常。前两周美国公布CPI数据略降,降息预期瞬间升温,人民币汇率短暂回升到7.2;这周鹰派官员一出来讲话,预期立刻反转,汇率又被压回7.3以上。小李说,客户真正纠结的不是怕跌,而是怕这种"猜不准"的反复,比单纯下跌更磨人。
A股市场也被这种情绪带着走。美联储若推迟降息,全球资本会更倾向于回流美国拿高利息,北向资金就时进时出。11月以来,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最高达到80亿,最低却净流出50亿,这种摇摆不定让大盘很难形成稳定走势。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的数据显示,12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已从一周前的超过90%,降至目前的约63%。互换合约定价显示,交易员对12月降息的概率从80%骤降至55%,美元指数一度突破104关口。
鹰派为什么不松口
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和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玛克,是美联储内部的"鹰派"代表。他们明确表示,若拥有投票权会反对这次降息。洛根在达拉斯联储举办的银行业会议上直言:"当前通胀水平仍过高,且向2%目标回落的速度过于缓慢。"她警告,若降息幅度过大,超过中性利率水平,通胀可能再次加速,届时美联储将被迫转向紧缩,引发市场动荡。
鹰派手里攥着更"顽固"的数据。服务类通胀压根没凉透,住房租金、医疗费用这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支出,涨价势头还没真正刹住。更关键的是工资,美国工资年增速还在3%到5%的区间里徘徊,比2%的通胀目标对应的合理增速高出不少。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就直言,现在降息等于给通胀"递刀子",要是过早放松,之前抗通胀的努力可能全白费,美联储的信誉也会受影响。
哈玛克从劳动力市场健康角度出发,认为当前政策立场"接近中性但未完全达标"。她强调,在通胀未稳定回归2%目标前,货币政策需维持适度限制性。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每次降息都会让进一步宽松的理由更不明确,因为利率正逐渐逼近难以有效抑制物价上涨的中性水平。
美国9月通胀攀升至1月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牛肉等民生商品价格飙升。尽管最新数据显示11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3%,与市场预期持平,但住房、医疗等服务价格涨幅仍高于疫情前水平。鹰派的逻辑很直接:美国的政策先顾美国的事,国内的通胀和就业才是头等大事,国际影响只能往后排。
鸽派也有自己的理由
与鹰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联储理事沃勒继续主张渐进式降息。作为"鸽派中坚",沃勒在10月31日的公开演讲中重申,当前政策利率仍显著高于中性水平(估计在2.5%-3%区间),进一步降息"不会猛踩刹车,而是松开油门"。
鸽派手里的"王牌"是近期持续回落的通胀数据。美国CPI从2022年6月9.1%的峰值一路降到现在的3%左右,就连美联储最看重的核心PCE指标也从高位逐步回落。他们觉得金融条件已经紧了这么久,再拖下去肯定会伤到实体经济,不如早点启动"试探性降息",给市场松口气。
沃勒指出,劳动力市场已从过热转向平衡,但就业增长动能正在减弱,尤其是新企业创造的岗位减少,可能预示未来失业率上行风险。他表示:"我们目前最担心的是劳动力市场,我们知道通胀将会继续回落,这就是我仍然主张12月降息的原因。"
针对关税可能带来的通胀风险,沃勒表现出淡化态度。他表示,"如果剔除我们估计的暂时性关税效应,按我们关注的PCE指标计算,通胀率大约在2.5%。"他认为通胀率还没到2%,但也没有高出太多,预计它会进一步下降。
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的阴影还没完全散去,这成了鸽派的重要理由。他们认为中小银行的风险还没完全消化,要是利率一直维持在5.25%到5.50%的高位,说不定还会爆出新的问题,不如通过降息缓解金融系统的压力。沃勒还提及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若特朗普政府推行大规模关税政策或财政扩张,可能推高短期通胀,但长期看,经济增速放缓与债务负担加重将制约政策空间。
鲍威尔的平衡术
面对内部分歧,鲍威尔试图走一条平衡之路。他在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本次降息25个基点是"基于平衡就业与通胀风险的审慎选择",但12月是否继续降息"将完全取决于未来六周的经济数据"。
鲍威尔特别提到三大不确定性:一是政府停摆对四季度GDP的拖累;二是关税政策对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三是劳动力市场是否出现实质性恶化。他坦言:"若就业市场保持韧性,通胀回落停滞,暂停降息将是合理选择;反之,若经济显著放缓,则需加速宽松。"这一表态表明,鲍威尔希望保持政策灵活性,避免被市场"绑架"。
美国政府停摆已持续一个月,导致9月非农就业报告等重要经济数据延迟发布,美联储决策者陷入了"信息迷雾"。鲍威尔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经济数据的不确定性,还有政治压力。沃勒由特朗普于2020年任命进入美联储理事会,目前是白宫考虑在明年5月鲍威尔任期届满后接任美联储主席的五位候选人之一。沃勒已表示,"如果总统邀请我,我愿意效力。"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抗通胀"和"稳增长"的艰难权衡,是"国内目标"和"国际责任"的拉扯博弈。鸽派里有不少人担心,要是美国迟迟不降息,美元一直保持强势,新兴市场的资本会被大量吸走,很容易引发金融动荡,这几年阿根廷、土耳其的货币危机就是前车之鉴。而12月的降息答案,就藏在这些矛盾的最终博弈结果里。
中国早已摆好应对的"棋盘"
美联储的"犹豫"确实让外部环境变得复杂,但中国早已摆好了应对的"棋盘"。我们没有被动跟着波动走,而是用"稳内部、防风险"的组合拳,把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最直接的应对,是守住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防线"。面对美元走强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央行没有生硬拉抬汇率,而是用了更灵活的工具,通过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引导银行合理控制外汇信贷。另一方面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对异常的资金进出及时预警。效果很明显,虽然人民币有短期波动,但没有出现"单边贬值"的恐慌,外汇储备也一直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抗冲击的底气很足。
针对出口企业受美元波动影响的问题,多地都推出了"外汇避险补贴"。在金融市场上,"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也在持续发力。美联储加息时,我们没有跟着被动加息,而是通过降准、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现在美联储降息不确定,我们也没有急着"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10月企业贷款新增超过1.1万亿元,这些资金正帮企业扛过外部波动的"阵痛期"。
更长远的布局藏在产业链的"多元化"里。美联储若推迟降息,美国的内需可能会走弱,对科技、耐用品的需求会减少,这必然影响中国的出口结构。针对这一点,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开新局"。这些应对措施就像给中国经济穿了一件"防风衣",短期能抵御外部的风吹雨打,长期能夯实自身的增长根基。不管美联储的政策怎么波动,我们的节奏都不会乱。
结语
美联储12月的降息答案,可能还要等一个月才会正式揭晓。随着12月议息会议临近,市场将密切关注11月非农就业报告、CPI数据以及政府停摆后的经济活动指标。分析人士指出,若失业率突破4.5%或核心CPI环比涨幅超过0.3%,可能迫使美联储重启降息;反之,若就业市场保持每月15万以上的岗位增长,且通胀粘性持续,暂停降息将成为主流选项。
高盛资管固收策略主管林赛·罗斯纳分析称:"美联储正试图夺回政策灵活性,避免被市场'绑架'。若12月暂停降息,可能引发风险资产回调,尤其是美股科技股。"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艾伦·曾特纳则警告,明年降息次数或低于此前预期。"考虑关税、财政政策与地缘政治风险,美联储可能最早在2026年1月就暂停降息周期,终端利率或高于市场当前预测的3%。"
从历史经验看,"预防式"降息开启后,全球各类核心资产中,股票资产走势最为强劲,新兴市场有望迎来配置窗口。美联储降息推动美元融资成本下降,新兴市场证券投资净流入显著增加,为中国资产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支持。
这场博弈给我们的启示已经很清晰。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但真正的抗风险能力永远藏在自身的"稳定"里。鲍威尔能否在迷雾中驾驭好美国经济这艘大船,平衡好内部对立观点,将是12月会议的关键看点。而对我们来说,做好自己的事,守住自己的节奏正规配资十大排名,才是应对一切外部波动的最佳策略。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股票配资手机版APP入口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