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政府重新“开门”没几天,华盛顿的政治风暴眼再次被一个名字牢牢锁定——杰弗里·爱泼斯坦。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1月18日,《爱泼斯坦档案透明法案》在美国国会“闪电”通过——众议院率先表决,参议院无缝衔接。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的改口支持,也为这份尘封的“卷宗”走向公众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这场两党共同推动的“透明风暴”为何来得如此迅猛?反复摇摆的特朗普为何最终表态放行?后续会如何发展?
无法说“不”的投票
18日,美国众议院“秒过”爱泼斯坦法案,票型“一边倒”:427票赞成、1票反对。
这一近乎“全体一致”的投票在美国两党对立的政坛中极为罕见。唯一投出反对票的共和党众议员克莱·希金斯解释称,法案可能“伤害无辜的证人与家属”。
几小时后,参议院未开启冗长辩论,直接以“一致同意”程序火速接盘,承诺众议院完成手续、法案正式送交后自动通过。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预告,众议院将于周三上午提交该法案,这意味着当天午餐前,法案就能送达特朗普的办公桌,待他签字后即可生效。
未成年、性交易、名流权贵……即便爱泼斯坦已于2019年在狱中离奇身亡,该案件仍如惊雷悬在华盛顿上空。
自特朗普“二进宫”以来,相关议题发酵数月,在美国社会形成民意高压。两党议员在“支持透明”的呼声中,几乎失去说“不”的空间。
“压倒性票型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结果。”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韦宗友指出,这背后交织着党争、民意与个人政治算计。
韦宗友认为,两党的“算盘”清晰可见。民主党盼文件中藏有特朗普“黑料”,借此发动政治攻击;共和党则因特朗普态度反复陷入内部分裂,推动文件公开当下成了促进党内团结、自证清白的途径。
有评论写道,在民意与媒体放大的双重作用下,投下赞成票,是每位议员为自己购买的一份“政治保险”。
本月12日,美国联邦政府终于重新“开门”,结束长达43天的“停摆”。有分析指出,两党选择此时推进该法案,本就是巧妙的“议题切换”:将公众视线从政府停摆的舆论危机,转移到“是否庇护权贵”的道德拷问上。
特朗普“变奏”的考量
作为爱泼斯坦生前的交好者,特朗普对这起案件态度反复,立场也发生数次摇摆。
去年竞选总统期间,为争取民意支持,特朗普明确承诺,若上台将推动爱泼斯坦案相关文件公开。
然而,今年2月公布的首批文件,内容平淡无奇,无爆炸性信息,让公众大失所望。
到了7月,特朗普政府的立场出现180度转弯,直接宣称爱泼斯坦的“客户名单”不存在,还表示不会再公布任何与该案相关的文件,意为案件画上句号,结果引爆美国舆论,民主党人迅速发难,指其违背“透明化”承诺。
之后数月,特朗普一直将爱泼斯坦案定性为“民主党的骗局”,试图转移焦点。
但他11月16日又突然改口,表示只要国会通过该法案,他将立即签署,并宣称“我们没什么可隐藏的”。
韦宗友指出,特朗普当选后初期的淡化与拖延,核心顾虑在于担心文件中出现自己的名字,进而干扰其执政议程;而此次态度反转,背后有几层考量。
首要推力来自党内和舆论的双重高压。数十名共和党籍众议员不顾党内高层指令,明确表态将投票支持文件公开,就连特朗普的铁杆盟友、众议员格林也因此事与他公开决裂。另外,美国社会“公开真相”的呼声也不容忽视。
其次是多场选举失利的阴影。近期,民主党在三场竞争激烈的地方选举中“大获全胜”。对共和党而言,若在爱泼斯坦案上继续“死扛”,可能被民主党抓住把柄,影响后续选举前景。
最后是特朗普对风险的评估。尽管曾与爱泼斯坦有密切生意往来,但特朗普始终对外宣称早已与其分道扬镳。他预计即将公开的文件不会对其造成实质性伤害,“捂住文件”反而会引发信任危机与政治反噬,从而改口支持法案通过。
还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正试图聚焦国内生活成本上涨问题,爱泼斯坦案的热度恰好能转移公众对党内争议的关注,为其施政铺路。
权贵名单即将曝光?
随着国会为该法案亮“绿灯”通行,所有人的目光聚焦一个问题:那些曾与爱泼斯坦的“萝莉岛”产生关联的权贵们,是否能全身而退?
根据法案文本,司法部将在法律生效后30天内,集中公开所有与爱泼斯坦及其同伙吉丝兰·马克斯韦尔相关的非机密档案。
从案件卷宗、调查材料到内部通信记录,都将被摊在阳光下。
其中,受害者身份信息和正在侦办中的敏感内容被允许涂黑,但禁止以“尴尬、声誉受损或政治敏感”为由拒绝公开。
事实上,追求真相的“拼图”早已开始拼凑。近年来分阶段公布的数万页“爱泼斯坦档案”,内容涵盖航班日志、联系簿、邮件、法庭文件及证词等。
上周最新曝光的文件中,三封邮件提及特朗普,有受害者与他共处的记录,有对他的诋毁,也有“他知道那些女孩的事”的模糊表述,但均无证据表明其与爱泼斯坦罪行有关,特朗普也予以否认。
两党还借此展开“互撕”。民主党放大对特朗普不利的细节,共和党则抓取文件中爱泼斯坦与民主党阵营的交集——与前财长萨默斯通信两年、前总统克林顿多次搭乘其私人飞机等。
“别指望法案一落地,真相就会自动跳出来。”有评论指出,司法部仍有不小的操作空间,比如对敏感内容的定义和被涂黑名字的选择。
终局与余波
“能预见的是,文件公开后,民间必然会掀起一场‘挖矿潮’。”韦宗友表示,政商学艺界的重量级名字可能会批量出现,媒体会逐句拆解每份文件,任何蛛丝马迹都可能成为引爆舆论的导火索。
特朗普的名字大概率会反复出现,但有美国媒体认为,他直接卷入该案核心丑闻的可能性不大。
外界还指出,这位深谙舆论战的政客早已备好应对剧本:一边强调自己与爱泼斯坦只是“早年生意往来”,一边迅速调转枪口,将矛头指向民主党,炒作对方政要的丑闻,把水搅得更浑。
“特朗普这种‘政治不粘锅’体质,使其躲过四项刑事诉讼,从政治危机中化险为夷。”韦宗友提到,对其核心选民而言,比起个人道德瑕疵,更看重特朗普的民粹主义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法案能摆上议程,源于共和党议员马西9月发起的“解除搁置请愿”——至少218名众议员签名即可绕开议长,强制全院表决。最终,共有214名民主党人和4名共和党人在请愿书上签字。
“这恰是美国政治生态的缩影。”韦宗友认为,政客们对法律程序始终抱持“机会主义”态度,口中强调的“司法程序”在涉及自身或党派利益时也可以随时抛开。
“法案的通过颠覆了美国延续250年的刑事司法程序。”唯一投出反对票的希金斯事后在X平台写道,一旦这种模式成为常态,任何重大刑事案件都可能沦为两党角力的工具。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正规配资平台app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股票配资手机版APP入口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